校友·学生
首届学员、全国人大代表王刚的农民工情结
18岁时,满怀向往和激情,离开家乡,开始了赴京创业的寻梦之旅。一晃十数年过去了,如今的王刚,已经是在信阳赫赫有名的外出务工成功人士。从一名农民工发展到今天被无数光环环绕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怡和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虽然脱下了工装换上了西装,内心却一直有着深深的农民工情结。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王刚向大会提交的建议是关于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力度的。时隔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记者在北京再次约访了他。采访中,王刚谈起了他对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而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一部分,依然在王刚关注的视线内。
一见面,王刚就拿出手机储存卡插进手提电脑,向我们展示他此次带来的两份建议。在他的关于在城市规划建设“外来流动人口公寓”小区的建议上,他充满感情地写道,我国现有外来流动人口3亿多人,而且还在迅速增长。他们中有农民工、打工仔、大学生、白领、小商贩,甚至有高学历低收入的“蚁族”。尽管生活的很苦很难,但是他们依然在坚持,像石缝下的野草一样在坚持,因为他们心中有梦。他们进入城市经商、务工、就业,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产业大军。
谈起为撰写这份建议所做的调研时,王刚充满感慨。他告诉记者,外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由于多方因素影响,其居住的方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除少部分高收入人选择了租住楼房外,绝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主要以租住民房、私房、工棚、地下室等形式居住。这种低租金的居住区一般都位于郊区或城乡结合部,能够满足外来流动人口低廉的生活成本需求。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面临拆迁改造,外来流动人口被迫经常搬家,这给他们造成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感觉。这个庞大的群体对城市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也很想有一个安定的工作、生活环境,他们也很想融入城市,但是城市没有接纳他们,却把他们边缘化,推向对立的一面。同样是在城市工作、奉献、付出,但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的社会地位、居住环境却有着天壤之别。
针对于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王刚提出了在外来流动人口流入地城市规划建设“外来流动人口公寓”小区的建议。由政府出资建造,按照廉租房标准建设。社区服务管理有专业化物业保障,设立具有行政职能的管理委员会,为住户提供包括入住、退租以及外来人员暂住登记手续在内的各种服务,把本土化社区管理概念运用到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建设之中。同时,适当地考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外来流动人员的居住、消费、孩子就学、社会保障等客观需求,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整合土地、资金、房屋、教育等资源。
以北京为例,王刚谈起了这份建议的可操作性。他说,作为一个有着70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城市,仅仅依靠城乡居民出租个人房屋是无法满足这个庞大群体的居住需求的。为外来流动人口规划、建设一定数量、具备初步卫生条件和取暖条件的集中健康住宅,是政府改善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环境的责任体现。但在当前北京城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区建在城市住宅规划用地上,显然不太现实。从可操作角度考虑,以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为突破口,在城乡结合部暂不进行城市化开发的农村地区选择合适地点,规划、建设外来流动人口集中住宅,以取代现有聚居区违章建筑,不失为外来流动人口在京工作时的一种居住模式选择。
曾经也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之一的农民工王刚,如今早已融入了繁华的都市,但他从没有忘记那些和昔日的他一样,在城市中摸爬滚打却无法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只能借篱在城市的屋檐下,在求温与饱的生活中苦苦挣扎的那个群体。“解决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均有积极的意义。”他为这个群体呐喊和呼吁着。